你有没有想过,在一个几乎被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统治”的大陆里,竟然有三个国家,分别说着英语、荷兰语和法语?
它们一个叫圭亚那,官方语言英语;一个叫苏里南,说的是荷兰语;还有一个更奇葩,叫法属圭亚那,货币用欧元,选票寄巴黎。这仨地方,地理位置明明在南美洲的东北角,却对“南美人”的身份没啥兴趣,反倒都说自己是“加勒比人”。
说到这,我得先带你穿越一下,看看这“文化断层”到底怎么来的。
想象一下,一块20亿岁的孤岛这三个“异类”,地理上都栖息在圭亚那地盾上,这是一块比恐龙还老得多的地质构造,硬得像铁板,山地高原纵横,雨林密布、河流交错,想走一步路都得拿命来换。
展开剩余80%最出名的是那些“特普伊”桌山,像一块块垂直拔起的大积木,顶上经常云雾缭绕,活脱脱一副“潘多拉星球”的既视感。16世纪的时候,这里对西方探险家来说就是“地狱难度地图”:热带病肆虐、蚊虫遍地、河道翻涌、水土不服。
说白了,谁来谁后悔。
西班牙人一句话:不值当!当年西班牙人按《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拿下了这块地盘,却最后选择战略性“放弃”。
你问为什么?因为没油没金还蚊虫多,这地方在西班牙眼里连“殖民价值”都谈不上。人家直接奔着墨西哥的金子和秘鲁的银子去了,谁愿意在这片沼泽雨林里玩命?
而西班牙的这一甩手,反倒成了英法荷三国“捡漏”的大好时机。
英荷法三国:“这地儿没人?我们上!”从17世纪开始,英国人占了英属圭亚那(今圭亚那)、荷兰人拿了荷属圭亚那(今苏里南)、法国人则死磕下来了法属圭亚那,至今都还没撒手。
他们几乎没遇到啥抵抗,就像三个人在商场捡特价货:没人抢,那就各拿一个回家。直到1814年签订《伦敦条约》,三个“奇葩”才最终定了型。
从那之后,这三个小地方虽然地处南美,但命运就和南美主流渐行渐远了。
种甘蔗种出一个多族群拼图殖民者来了,带来了最赚钱的买卖——甘蔗种植园,但问题是:谁来干活?
答案是:黑人奴隶。
大量非洲人被拉过来,白天挥舞镰刀砍甘蔗,晚上睡棚屋。黑人数量一度是白人的三倍多。而原住民——阿拉瓦克人、加勒比人,也被绑进了“苦力名单”。
久而久之,这片土地上融合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化底色:加勒比+非洲+美洲原住民。
废奴后,更魔幻的人口混搭等19世纪奴隶制度废除了,种植园老板却还得有人干活啊。
于是,英法荷开始从自家殖民地招募“契约劳工”:印度、中国、印尼的人被大量送到圭亚那和苏里南打工。这波新移民改变了游戏规则。
你可能没想到,今天的圭亚那和苏里南,最大族群是印度裔,甚至连中文、印尼语的影响也留在了这片土地上。这在整个西半球,是极其罕见的存在。
说得直白点,这儿就是一个“人种和文化的大拼盘”,和南美主流的“印欧融合”完全两码事。
我不是南美人,我是加勒比人这段历史把圭亚那地区推向了南美洲的边缘,却靠向了加勒比。
不只是语言上分裂:
圭亚那是全南美唯一说英语的国家 苏里南是欧洲之外唯一官方语言是荷兰语的主权国家 法属圭亚那直接属于法国,等于南美洲多了块“欧盟飞地”更离谱的是,法国和巴西竟然有730公里的“陆地边界”,因为法属圭亚那就是法国的一部分,听起来是不是像科幻设定?
这些国家跟南美其他国家几乎没啥文化交集,反倒在加勒比共同体(CARICOM)里混得风生水起。人家看的是大西洋和加勒比海,不是安第斯山。
这些地方不是简单的“南美小国”,而是由殖民、苦难、迁徙与融合造就的“文化孤岛”。
各位领导,你觉得地理重要,还是文化更能决定一个人的身份认同?
发布于:河南省亚金配资-股票可以加杠杆的平台-线上股票配资平台查询官网-炒股交流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