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其源头或许能够追溯至三千年前。在中国文明的贡献方面,墨与纸张以及印刷可谓三足鼎立。墨于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极为突显,它不仅用于书写,而且兼具艺术特质以及学术地位,向来为文人学士所津津乐道。
图片
中国造纸工匠以及印刷工匠的姓名事迹,如今所知甚少,然而数以百计的墨匠却广泛记载于文献当中。并且历代专门记述墨的专著,数量也众多。墨的评价已然有了定论。在中国,名贵的墨品价值堪比黄金;在国外,东方以及西方都有中国墨的传入以及仿制。
图片
从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后四世纪期间,在甲骨、玉石、陶泥、简牍、缣帛以及纸张上以黑墨或者彩色所书写的实物,乃是中国最早使用墨的例证,距今2000余年的书迹在《汉简牍精选联卷》上色彩稳定,有隐隐的光辉。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后三、四世纪的一些墨块实物,近些年来也有出土,稍晚于此的墨制品现今仍有留存。
图片
1975 年,于湖北云梦睡虎地古墓群 4 号墓当中,发现了直径达 2.1 厘米,长 1.2 厘米的纯黑色墨丸以及石砚。
韦诞作为东汉声名远扬的书家,在擅长书法的同时亦精通制墨之术,张怀瓘在《书断》中赞誉其 “伏膺于张芝兼邯郸淳之法,诸书皆善,尤精题署”,并将他的隶书列为妙品;赵岐《三辅决录》记载有韦诞之言:“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逞径丈之势,方寸千言。”
图片
由此足以看出他对自己所制之墨极为认可,南朝的王僧虔更是有着 “仲将之墨,一点如漆” 的称赞。
从汉代至宋代的一段时期,制墨的原料大多是松烟、胶以及其他添加物的混合品。在此之前,漆已用于在某种硬面的物体上书写简短的文字,但并未广泛用于一般的书写。这一时期也使用 “石墨”,不过范围有限。
图片
宋代以后,动植物或者矿物油的油烟用来取代松烟,至于所使用的颜料、黏着剂以及添加物,虽然年代久远,也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用料的比例,各家的制墨方法或许有所不同。
魏晋之后,人工墨的制作技艺已然相当完善,贾思勰于《齐民要术》当中对于制墨之法进行了详尽的记载:
图片
“合墨法,优质醇烟,捣完之后,以细绢置于缸内,筛去草莽,仿若细沙尘埃。此物质地极为轻微,不宜露天筛滤,唯恐失却飞去,不可不谨慎。墨一斤,以优质胶五两,浸泡在梣皮汁中。梣,乃江南樊鸡木之皮也。其皮入水呈绿色,可解胶,又能增益墨色。可加入鸡子白,去除蛋黄,五颗为宜。亦将真朱砂一两、麝香一两,分别处理、细致筛过,全部混合调配。置于铁臼中,宁要刚硬不宜润泽。捣三万杵,杵捣次数越多越佳。合墨不得超过二月、九月,天气温暖时易败坏发臭,寒冷时则难以干燥,浓稠溶化,见风日便会破碎。重量不得超过二三两。制墨的关键要点大致如此。宁小勿大。”
图片
将优质胶、麝香等材料融入墨中,极大程度地提升了墨的品质。相较天然石墨而言,人工墨的存放时间更长,墨色更为乌黑亮丽,正因如此,天然石墨逐步被人工墨所取代,故而 “石墨自魏晋以后无闻,松烟之制尚矣”。
图片
书家在与工匠协作的过程中,还会对工具材料的制作予以指导和督促。苏东坡便是其中一例,他虽是书家,却在制墨方面有着颇高的造诣。他曾一度认为墨工所制之墨不够精良,教导他们制作之法并加以改进,《东坡题跋・书潘衡墨》中写道:
图片
“金华潘衡初来儋耳,起灶作墨,得烟甚丰,而墨不甚精。予教其作远突宽灶,得烟几减半,而墨乃尔。其印文曰'海南松煤东坡法墨’,皆精者也。常当防墨工盗用印,使得墨者疑耳。此墨出灰池中,未五日而色已如此,日久胶定,当不减李廷珪、张遇也。元符二年四月十七日。”
图片
子瞻又于《论墨》中言道:“今世论墨,惟取其光。光而不黑,是为弃墨,黑而不光,索然无神气,亦复安用?要使其光清而不浮,湛湛然如小儿目睛乃佳。”从苏东坡的言论当中能够察知他对墨的要求颇高。他认为优质的墨既要乌黑又要光亮,要如同孩童的眼睛一般清澈而有神韵。
图片
以《李白仙诗卷》(收于《苏轼尺牍墨迹合集卷》)为例,此卷乃是苏东坡晚年 58 岁时所书写的李白诗二首,字势丰腴,气势苍古,用笔刚劲有力,兼具颜鲁公、杨少师二人的笔意,作品用墨漆黑,润泽而不干燥,光亮而有光泽,为作品增添了古朴厚重之气,千百年过去毫无褪色之象,至今观之,依旧神采奕奕。
图片
在唐代以前就已经制造出具有多面的棱柱形墨,在其平滑的表面装饰以图案与书法,这在制墨史上堪称创新之举。此类装饰墨逐渐演进,各自展现巧妙的构思,自成一派,此后还制造镌刻有组合纹饰的套墨,以供文人学士以及宫廷赏玩。甚至发展成为一种收藏墨的风尚,使墨在书写的实用价值之外,增添了赏玩的美学价值。
图片
一墨在中国及其他文化中的地位
在中国,文字书写不单是一种记录的手段,更是一种艺术。早在汉代以来,书法就已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从而使所有与之相关的事物都能够沾染书写的风雅之气。因此,素有文房四宝之称的纸、墨、笔、砚,不仅是书写所必需的工具,更被鉴赏家所喜爱并收藏。除了书写之外,墨还运用于绘画、印刷,充当化妆品,甚至用作药材。
图片
中国墨通常保持固体的形态,使用前加水在砚石上研磨成墨汁。由于固体形态不易蒸发,便于长久保存。因为图案纹饰能够模印或者镌刻在墨锭上,从而使墨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品。墨质持久,颜色乌黑,是中国墨的特质;中国众多古代的文献和书画,流传千年,而墨色依旧光泽如新。
中国并非唯一知晓使用墨的古代文明古国,有证据表明,埃及墨可能早于中国,可追溯至公元前 2500 年以前纸草纸发明之时就已被使用。
图片
希腊人在羊皮纸和纸草纸上书写使用几种不同的墨;希腊墨均为黑色,制造原料来自焚烧的干酒糟或象牙,类似中国墨,保持固体形态,在使用前才加水研磨。罗马墨也大致相仿,虽然有些原料取自墓葬的人骨,但泥土、矿物、树脂、烟灰、乌贼墨汁和油烟等,也被采用。油烟墨和乌贼墨用于书写纸草纸上,可以用浸过海绵擦拭去字迹再写,这一特性不同于耐久性的中国墨。另一种以黄蜂卵所生树瘿制成的墨则供羊皮纸使用。至于阿拉伯墨,普遍认为源于希腊墨,主要原料为松烟。
图片
在印度,墨的使用由于早期禁止书面记录宗教著作而发展较晚,劳佛(Berthold Laufer)指出,印度墨实际上源自中国,早在前汉时期就已经如此。
日本墨及朝鲜墨均以松烟或油烟为原料;其制作方法都源自中国,当时遣唐的留学生依照规定必须学习的技艺。至于西藏墨虽然是液体形态,但其制作方法似乎也是传自中国。
图片
众所周知,中国墨的独特品质使其广受喜爱,并让世界各地包括欧洲在内都竞相仿制。十七世纪拉康特(Louris LeComte)称赞道:“中国墨简直无与伦比;法国人一再设法仿制,迄今徒劳。”1735 年杜哈德(Jean Du Halde)也写道:“欧洲人曾苦心仿制中国墨,但最终一无所获。”
图片
在谈到可能使中国墨得以盛行的一般特性时,劳佛认为:首先,中国墨能够呈现深沉纯正的黑色;其次,墨质持久,色泽如新,几乎永不变质。中国的书写文件可浸水数周而不用担心洗去字迹。…… 就汉代所写的文献来看,…… 其墨色明亮,质地稳固,犹如昨日所写一般。同样优良的墨迹也存在于印刷工艺中,流传至今的宋元明清印本,哈佛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北宋法华经刊本卷》其纸张、墨色都保存完好,如同初印。
(待续)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亚金配资-股票可以加杠杆的平台-线上股票配资平台查询官网-炒股交流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