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
二中国墨的起源及早期样品
依照传统的说法,中国墨的发明通常被归功于东汉书法家韦诞(179 年 —253 年),时间约在公元三世纪初。然而,考古发掘以及文献中的证据都表明,各种墨的广泛运用,或者类似墨的书写材料,实际出现的时间要更早。陕西半坡出土的彩陶上所见到的早期花纹及符号,显示出红色及黑色颜料的使用能够远溯至新石器时代。在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的甲骨上残留的红黑两色以及已刻或未刻的字迹,红色颜料已被鉴定为朱砂,炭质黑色颜料经鉴定证实为墨。在商代的石器、玉器以及陶器上也能发现以黑色汁液书写的文字。
图片
西周的青铜器铭文已使用 “墨” 字的初文,显然是指黥面或刺青的刑罚,而非用于书写。将墨用于书写的最早记载见于战国时期的著述。《庄子》田子方篇中有:“宋元君将画图,众使皆至,受揖而立,舔笔和墨。” 稍后还有两处记载提到春秋时期以墨作书。《韩诗外传》卷七记载晋国臣子周舍对赵简子说:“愿为谔谔之臣,墨笔操牍,从君之后。”
图片
《管子》霸形篇称齐桓公 “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笔。” 以上这三段引文都足以表明用笔蘸墨书写的过程。
近些年来的考古发掘已经获得了春秋、战国以及秦代各种以墨书写在玉石及简牍上的大量文献。《武威王莽新简仪礼》历经两千年仍然漆黑光亮,显示中国制墨工艺在西汉末期已经成熟。
图片
三中国墨的颜料及成分
自十三世纪起,学者们便认为中国墨的发展能够划分为三个阶段:起初是以漆制成,接着是矿物,最后则是以松烟以及油烟来制作。
松烟是传统制墨最为常用的原料,自东汉韦诞的时代就已然如此,曹植(192 年 —224 年)《长歌行》诗中写道:“墨出青松烟,笔出狡兔干”,可作为例证。
图片
五世纪的《齐民要术》认为韦诞的制墨配方是使用细致且纯净的烟灰,经过捣杵以及筛滤,以去除所有附着的植物杂质。虽然这种烟灰的来源并未指明,但根据实际情况推断,既然有除去植物杂质的步骤,它必定是木材,或者就是松烟所制。
明宋应星(约 1600 年 —1660 年)在《天工开物》中所述的松烟制墨法为:
图片
寻常用墨,则先将松树流去胶香,然后伐木。凡松香有一毛未净尽,其烟造墨终有滓结不解之病。凡松树流去香,木根凿一小孔,炷灯缓炙,则通身膏液就煖倾流而出也。
凡烧松烟,伐松斩成尺寸。鞠篾为圆屋,如舟中雨篷式,接连十余丈,内外与接口皆以纸及席糊固完成,隔位数节,小孔出烟。其下掩土砌砖,先为通烟道路。
燃薪数日,歇冷入中扫刮。凡烧松烟,放火通烟,自头彻尾。靠尾一、二节者为清烟,取入佳墨为料。中节者为混烟,取为时墨料。若近头一、二节,只刮取为烟子,货卖印刷,书文家仍取研细用之。其余则供漆工、垩工之涂玄者。
图片
尽管松烟或许依旧是制墨最为常用的原料,然而自宋代往后,另有别的方法,也就是灯心燃烧所生成的油烟,其中包含动物油、植物油以及矿物油,例如鱼油、菜油、豆油、大麻油、芝麻油、桐油以及石油等等。在明代,据说松烟墨占到了十分之九,油烟墨占到了十分之一。
1738 年杜哈德(Jean Du Halde)所讲述的油烟制墨作业程序为:
图片
墨工在注满油料的容器内点燃五、六支灯心,然后将之放妥并覆以漏斗状铁盖,两者须保持适当距离,以便收集全部烟灰。收集足够之后,就取下铁盖,以鹅翎扫其底部,使烟灰落于干厚纸板上。此即其制作细致光泽的墨的方法。上等油料能增加墨的光泽,使墨更受重视与厚爱。未经鹅翎扫下及粘附于铁盖者均属粗质油烟,将之刮在碟上,用以制作寻常用墨。
上述早期另一种中国墨的来源便是 “石墨”。它似乎是某种矿物质,可以依照其原本的形态加以使用,也能够经过加工磨碎后再行使用。文献中所提及的 “石墨” 有可能是某种形态的煤炭、石油或者石墨,因为早期记录中所载 “石墨” 的发现遗址均位于现今生产石墨的地区。
图片
松烟以及油烟的主要成分是碳,呈游离状态的碳不易与其他材料相混合,所以制墨添加碳时必须与黏着剂一同使用,以使碳料能够附着于书写的表面。中国墨所包含的黏着剂的另一作用在于联结碳微粒,以保持固体的形态。
中国墨在传统上以胶作为黏着剂,是由各种动物的残骸,比如生皮或者皮革、肌肉、骨骼、介壳、兽角、鱼皮、鱼鳞、鱼鳔等制成,所使用的水质也不容小觑。上述某种物质煮沸后所形成的粘汁必须用纱罗筛除渣块,再使其凝结为固体,以备使用。在制墨之前,先要将固态的胶加上梣皮汁等溶剂进行溶解。胶与颜料的比例可能会因为选材的性质以及要求墨的黏度而有所不同,而黏度则由施墨书写的材料性质来决定。例如,在十八世纪初所编纂的《格致镜原》卷三十七所记载的制墨配方中,就有油烟及胶等量取用的 “对胶法”。
图片
最讲究墨色变化,强调以淡为美的董其昌是怎样使用墨的?我们可以参考其弟子倪后瞻的说法:
凡书字,墨须新磨。重按缓转,则汁细色鲜。书笺纸宜用烟墨,书宣纸宜用胶墨,书熟宣胶墨与烟墨同研乃佳,若纯用烟墨,一经裱后,则墨色晕出,字迹模糊矣。研墨成后,必须令其停十余分钟,乃取笔蘸写之,则光彩异常。又墨须浓,笔须健,以健笔用浓墨,则作字有力而气韵浮动。
图片
《董其昌墨禅离合书画合璧册》让我们能够看到历经五百多年后,墨色清晰如画、笔路完整有变化,这样牢固的附着力只能解释为应为使用了“对胶法”的上品墨。
除了上述主要的颜料以及黏着剂之外,在明代之前尤其喜爱添加其他的材料,以改良墨的黏度、色泽以及气味。其所使用的各种添加物有时竟然多达一千一百种。其中涵盖:蛋白、雌黄、生漆、皂角以及巴豆等用以改良墨的黏度;朱砂、秦皮、紫草、茜草、黄芦、黑豆、硫酸铜、五倍子、地芋、蜷松、胡桃、牡丹皮、猪胆、鲤鱼胆、珍珠、薰草豆、石榴皮以及银硃等用以改良墨的色泽;还有丁香、檀香、甘松、樟脑和麝香等用以改良墨的气味。
图片
四制墨的技术程序
由于制墨的配方通常需要严格保密,以防止同行之间的竞争,所以,流传至今的配方或许仅仅是当年实际使用的极小一部分。虽然制造一般用墨的程序大致相同,但是其确切的成分、调制的方法、分量的多少等,各家却各有法门,存在诸多差异。根据宋李孝美、晁贯之、明沈继孙等所撰写的关于制墨法的早期著作所述,制墨的步骤涵盖搜烟、罗筛并拌入已经溶化的胶以及各种添加物,进行揉搓,捣杵,蒸剂,入模,覆灰,荫干,上蜡,储存,以及研试等过程。
南北朝梁代的冀公另有一配方,载录于宋苏易简撰《文房四谱》卷五:
松烟二两,丁香、麝香、干漆各少许,右以胶水搜作挺,火烟上熏之,一月可使。入紫草末,色紫;入秦皮末,色碧。其色可爱。
图片
十世纪南唐李廷珪所创制墨配方见于宋李孝美撰《墨谱法式》卷下《廷珪墨》:
牛角胎三两,洗净、细剉,以水一斗,浸七日;皂角三挺煮一日,澄取清汁三斤,入栀子仁、黄檗、秦皮、苏木各一两,白檀半两、酸榴皮一枚,再浸三日。入锅煮三、五沸,取汁一斤,入鱼胶二两半,浸一宿。重汤熬熟,入碌矾末半钱,同滤过,和煤一斤。
其后,据说是明沈继孙所创新的配方,用油烟取代松烟作为原料:使用桐油烧烟十两、牛皮胶四两半、鱼胶半两、秦皮、苏木各半两,煎成浓汁搅拌调和,经过蒸杵制作而成。明清两代的制墨配方,总体来说,其用料可能比上文所述的略少,当时的墨工似乎不像过去那样随意使用众多的添加物,以此来降低成本,但也因此被认为降低了墨的品质。
(待续)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们将《武威王莽新简仪礼》、《董其昌墨禅离合书画合璧册》精确复制,作为极其重要的“法帖3.0”藏本以飨书友!请注意,“法帖3.0”出品是原汁原味、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印刷形态!
欲购专业级《武威王莽新简仪礼》、《董其昌墨禅离合书画合璧册》超清复制件的书友,可点击下面商品卡,品鉴与激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亚金配资-股票可以加杠杆的平台-线上股票配资平台查询官网-炒股交流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